为贯彻落实厅领导提出的“立足档案优势培养近代史方面的专家、大家”指示要求,进一步提升《民国档案》办刊水平,7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举办《民国档案》创刊4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包括《民国档案》创刊40周年座谈会、名家专题学术讲座、二史馆2025年度学术研讨会三部分,来自档案界、期刊界及史学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史学期刊发展与民国史研究。
薪火相传四十载 群贤共话新发展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林振义在书面讲话中对《民国档案》创刊4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民国档案》在沟通学术交流、繁荣民国史研究、推动海峡两岸文化融通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较好地践行了办刊初心。今后要继续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针对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热点问题,积极策划、组织稿件,优化栏目设计,让“死档案”真正变成会讲话的“活教材”;要努力通过整理研究和公布档案,造就一批精研民国史的人才,打造高水平编辑队伍,达到学者编辑化、编辑学术化的目标;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在高质量的研究和高水平的编辑上,把牢刊物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筑牢“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思想防线。
座谈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吴景平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奇生教授,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陈红民教授、肖如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连红副校长,江苏省档案馆蔡宜军副馆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江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皓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梁晨院长、张生教授、姜良芹教授,《历史档案》副总编哈恩忠等依次发言,认为《民国档案》具有鲜明的办刊特色,是民国史研究发展的重要见证,高度赞誉期刊四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就,并聚焦新形势,围绕史学期刊如何坚守学术本位、提升内容质量、拓展传播路径、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国际学术对话等核心议题,建言献策。尹力馆长在致辞中介绍了二史馆“资源立馆、学术强馆”的主要工作,并向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二史馆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名家开讲启新思 “去民国”视角探真知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奇生教授以“老馆友”身份重回二史馆,为全馆业务人员作了题为《“去民国”视野下的民国史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视角独特,深入浅出,提出从长时段重新认识民国史,梳理了鸦片战争后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变迁以及一代代国人对“救亡图存”的思考、理念、探索和尝试,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的曲折历程。王奇生教授的演讲充满激情,富有洞见,通过对新材料的解读和剖析,以更客观、更多元的视角还原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面相,启发听众回归历史现场,拓展了学术研究的新视野、新思路。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尹力馆长对全馆业务干部特别是年轻同志提出殷切期许,希望他们深耕档案、潜心研究、醉心学术,在史料爬梳中锤炼专业本领,在平凡中追求卓越,成为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专家乃至大家。
青年干部展风采 专家点评促提升
自2023年起,二史馆以召开年度学术研讨会为契机,鼓励年轻干部勤于思考、勇于动笔,本届年度学术研讨会共征集10篇论文,内容覆盖民国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宗教等诸多领域,6名青年作者进行了报告。陈红民、江沛、梁晨三位知名教授作为特邀点评专家,从选题价值、史料运用、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角度对汇报论文细致点评,在充分肯定相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的同时,也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四十年薪火相传,四十年砥砺深耕,作为全国唯一专门刊发民国历史档案和民国史研究论文的学术刊物,《民国档案》架起了档案界与史学界之间的坚实桥梁,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蓬勃发展。本次系列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对期刊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二史馆面向未来、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二史馆将以“资源立馆、学术强馆”为引领,进一步办好《民国档案》期刊,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存史、资政、育人”能力,为推动历史学科繁荣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贡献更大力量。(文:陆泓江/图:吴永涛、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