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倡导阳历

          

  文/雨花石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启程回国,于1911年12月25日抵达上海。次日即在寓所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讨论总统制与内阁制之取舍。孙中山说,我个人先赞同汲取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各自长处,选择间于二者的共和制。

  他又说,辛亥年11月13日为阳历1912年1月1日,如诸君举我大总统,我就打算在那天就职,同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是日即为中华民国元旦。原来,孙中山已经发现了各省份历法的混乱。有些宣告独立的省份以黄帝纪元;有些省份则直接追溯到孔子诞辰;还有的省份用同盟会天运年号纪年,称1911年为天运辛亥年。这些历法之乱象,实则隐含了革命势力各自为政的危险。因此,孙中山认为,“从前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改用阳历一事,即为我们革命成功第一件最重大的改革,必须办到”。

 

民国元年改历后阴阳合历的月份牌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被各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孙中山改用阳历的建议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在12月31日的各省代表会议上,关于“颁定国历”的议题讨论中,代表孙中山出席会议的黄兴提议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元,“以新天下耳目”。然而“代表中多有主张维持旧历者”。经过几番辩论,孙中山依旧坚持,并声称不通过该决议,便不到南京就职,“一时颇成僵局”,但最终还是在代表会议上获得通过。那天正是阳历1911年的除夕,讨论至深宵才算决定,即连夜电复总理,并请即莅京就职。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正式宣誓就职,并发表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元旦,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即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之日。”

 

关于推行阳历新年的报道(民国二十五年《大公报》)

  

  阴历改阳历,老百姓开始时很不习惯,特别是农民更不习惯。因为农事耕作十分依赖阴历,故阴历也俗称农历。如果没有阴历,农民就不知如何种田。中华民国政府针对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为了不影响商务、农事,尊重民间习惯,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采取阴阳合历的办法,阳历后括号注明阴历,报刊等就采用此法,一直沿续至今。另外,编制了24节气阳历在哪一天、阴阳历对照表、年龄换算表等,基本满足老百姓的要求后,反对声渐少,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当然,也有个别顽固派,死守着阴历不改。

 

军政部关于印发年龄换算及阴阳历对照表致各征兵省市政府的公函

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制年龄换算表

  

  那么,孙中山为什么要倡导阳历呢?这与他开放包容与远见卓识的思想有关。辛亥革命废除了沿袭几千年的君主政体,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当然要进行一系列重大变革。而孙中山毅然改革已经施行了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阴历,大力推行阳历就是其中一项。所谓阳历,即以耶稣诞生日为纪元,西方各国大都如此。因为只有使用相一致的历法,才便于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总之,孙中山先生倡导阳历,不仅使近代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同时旧历与新历并存,为中国历法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二十五年日历

 

 

相关附件:

上一篇: 被国民政府驱逐出境的洋贼

下一篇: 鲜为人知的兴中会领导人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