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护法孙中山两度受挫 倡合作共产党西湖决策
公元1922年6月16日凌晨,寂静的广州夜空突然火光冲天,密集的枪炮声夹杂着“炮轰孙文!”“打倒孙大炮!”的叫喊。“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孙中山一手扶植起来的粤军将领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派兵包围总统府,炮击孙中山的住处观音山粤绣楼,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孙中山在枪林弹雨中仓促脱险,到停泊在白鹅潭的楚豫舰上避难。翌日,宋庆龄也化装来到黄埔与孙中山会合,两人转登吨位较大的永丰舰。孙中山在军舰上指挥海军和部分陆军反击陈炯明叛军,坚持50多天,终于未能挽回局势,于8月9日离开广东前往上海。在孙中山坎坷的革命征途上,这是他遭受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失败。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在担任中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3个月内,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30多件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商业发展的法律、法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压迫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虽辞去临时大总统,但毫不气馁,继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而努力奋斗 。他领导和参加了著名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
孙中山再次避走上海,他为陈炯明的叛变深感痛心。他在《致国民党员书》中说,他为民国奋斗,达30年,中间出生入死,胜败之数不可屈指,而“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历次失败都败于敌人,但这次则是“敌人已为吾屈,所代敌人而兴者,乃为10年余卵翼之陈炯明,且其阴毒凶狠,凡敌人所不忍为者,皆为之而不惜。此不但民国之不幸,抑亦人心世道之忧也”。悲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过去利用一个军阀去打倒另一个边阀的旧办法是行不通的了,但新的道路在哪里呢?孑然无助的孙中山,迫切需要支持和帮助。
孙中山曾先后向日、美、英、法等国求援,希望它们能同情和援助中国革命。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离粤去沪途中,曾绕道日本,希望能得到日本政府的援助,结果却发现“日本当局,仍决心助段(祺瑞),遂欲其改变方针 ,事恐大难”,“只得匆匆归沪”。接着,孙中山又致电美国总统威尔逊请求支持,而威尔逊竟表示:“不愿与孙中山直接通信”,将电文批交国务卿兰森处理,而兰森则根本怀疑孙中山“对中国目前将再有任何真正影响力”。1921年底,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召开,尽管孙中山再三要求由南方军政府派代表出席,却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孙中山所作的种种努力一一付诸东流,就在这时苏维埃俄国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与此同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也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根据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的学说,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无产阶级不能单独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而必须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联盟,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与孙中山的国民党实行合作的政策。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提议邀请国民党等民主派及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反封建军阀的联合战线。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原则上确定了与国民党联合的方针。关于两党联合的具体形式,由于孙中山拒绝采用党外合作方式。马林提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主张,并专程赴莫斯科请示共产国际执委会,获得了批准。共产国际授权马林来华指导中国共产党实行这一方针。共产国际的这一决定就密写在马林的衬衣上。
西湖会议一结束,中国共产党立即着手进行两党合作的准备工作。8月23日,李大钊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会见孙中山,陈述“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种种问题”,孙中山听了非常兴奋,两从“畅谈不倦,几乎忘食”。孙中山对李大钊的为人也极为赞赏,愿亲自介绍他加入国民党。李大钊说明他是第三国际党员,孙中山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作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于是,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主盟,李大钊第一个以共产党员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两天后,马林也在上海会见孙中山,介绍共产国际关于中共党员参加国民党的决定,并建议以上海为基地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不久,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张太雷等先后加入国民党。从这以后,孙中山决心依靠共产党人的“明确的思想和无畏的勇气”改组国民党。9月4日,他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会议,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53人参加了会议。孙中山即席解释了联俄联共政策,指定9人组成“国民党改组案起草委员会”其中有共产党人陈独秀。为了推动国民党的革命化,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向导》周刊等对孙中山、国民党的一些错误进行善意的批评和劝告。马林用笔名撰文批评说,孙中山经常联合一部分军阀去反对另一部分军阀,结果往往是“昨天还是他的好朋友,今天能够翻脸,明天或成仇敌”。蔡和森也在文章中劝告孙中山应当一面与民众亲切结合,一面与苏俄结成“不二的同盟”,大着胆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李大钊、张太雷等指出孙中山只偏重军事活动,忽视对民众的宣传和组织,这是辛亥革命以来12年奋斗一无所成的主要原因。这些金玉良言,帮助孙中山总结了经验教训,使两党对于国民革命的基本认识逐步接近,奠定了合作的思想基础。在共同的斗争中,孙中山和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建立了真挚的革命友谊,宋庆龄回忆说:“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孙中山在见到这样的客人后常常说,他认为这些人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
(摘编自《国共合作史话》)
上一篇:
民国名人逸闻--孙中山临危不忘职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