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舰事件

          

  文/春秋君

 

  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政见不合,不赞成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建议把广东模式推广到全国,这与力主北伐统一全国的孙中山存在着极大分歧,两人裂痕日益加深,矛盾更加激化。4月,孙中山撤销陈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部总长职。

 

 

陈炯明

  

 

拂袖而去

 

  1922年春,广西梧州,在孙中山居住地,他正召集幕僚研究如何处理陈炯明问题。

  蒋介石情绪有些激动,高声道:“非常之事,当以非常手段解决之,设若先生一再犹豫迁延,必致有束手无策,噬脐莫及,不可挽救之一日也。”

  这番话,说得满座皆惊,刚刚从广州赶来的廖仲恺不安地问道:“依介石兄之见,如何具体处置?”

  蒋介石脸一沉,做了个快刀斩乱麻的手势:“以孙大元帅名义,令陈炯明来梧州晋见,届时猝然发难,彻底铲除陈系势力。”

  孙中山连忙止住蒋介石:“不用说了,我一向以至诚待人,竞存(陈炯明字竞存)毕竟反迹未显,如果滥开杀戒,未免授人煎豆太急之讥,使海外喧腾,同志寒心,余不忍为也。”

  一阵失望从蒋介石胸中腾起,随即又化作酸楚,化作不平。以上建议,固然是出于对陈炯明军阀本质的深刻认识,也隐隐约约产生于一种嫉妒,眼前的现实就是明例,孙中山器重陈炯明要远胜于他蒋介石。

  “大丈夫处世立身,合则留,不合则去。”这是蒋介石奉行的处世之道。

  1922年4月23日,蒋介石拂袖而走,离开孙中山,回了溪口老家。

 

变起俄顷

 

  蒋介石的警告言犹在耳,陈炯明的大炮就已经对准了孙中山的总统府。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命令驻广州的粤军围攻总统府,并以大炮进行轰击。一时间,越秀楼陷入火海,孙中山乔装绕过一道道关卡,登上永丰舰,率海军讨逆,并电令北伐军回师靖乱,同时致电蒋介石:

  “事紧急,盼速来。”

  而这,已经不是孙中山给蒋介石发的第一封电报了。早在叛乱发生前的6月1日,孙中山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给蒋介石发去电报,请蒋介石回来,电文写得很恳切:

  “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但蒋介石在接到第一封电报后,既不动身,也不回复。

 

广东省议会为孙中山下野改推陈炯明为临时省长事致北京政府电(1922年6月21日)

  

 

间关赴难

 

  其实蒋介石在接到第一封电报后就一直在等,他在等待一个给孙中山“雪中送炭”待价而沽的时机,所以当他收到第二封电报后就立即启程了。

  途经上海时,逗留了一下,他要向张静江请教一下前程。

  刚走进张静江家的客厅,就听见戴季陶在议论:

  “广州出了那么大的事,介石却跑到宁波闭门不出,他这个人啊,任性使气,不稍自忍。”

  话音未落,蒋介石已走到客厅中间:

  “我这就去广州。”

  张静江对蒋介石此时此举十分赞赏,指点道:

  “广州对你而言,比上海重要,陈炯明叛乱犯上,正是你扶摇直上之良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你此番勤王救主,一定会给中山先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今后的前程铺就道路。”

  说话间,他吩咐家人拿来一笔钱递到蒋介石手中,“放心去吧,你的一切家事由我料理负责。”

 

 

救驾有功

 

  6月29日,蒋介石抵达广州,雇了一叶小舟,穿越叛军严密封锁,踏波登上永丰舰。一见到孙中山就紧紧握着他的手,颇为动容地说,“先生,您受惊了。”孙中山也很激动,说道“蒋君来此,足抵两万援军。”

  

永丰舰

 

  7月8日,又有三艘军舰叛变,形势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之后,长洲要塞失守。为避免舰队被击毁,孙中山决定将舰队开往白鹅潭,但到达白鹅潭必须经过车歪炮台,而此时炮台已落入叛军之手。蒋介石下令“由豫章舰担任前卫,永丰舰居中,楚豫、宝璧等舰担任后卫,鱼贯前进,舰队集中火力轰击岸上的炮台”。车歪炮台,炮队密布,居高临下,叛军夹岸而击,弹雨如注,豫章舰首先被击中,楚豫舰后甲中了炮弹,宝璧舰左舷被炸坍了一段。

  此时,孙中山登上舵楼,大声疾呼“民国存亡,在此一举,今日之事,有进无退。”

  在蒋介石的指挥下,舰队终于有惊无险地冲过车歪炮台,驶入了白鹅潭。

  孙中山长舒了一口气,“党中知兵事而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蒋介石)之勇敢诚笃,可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尤过之。”

  1922年6月29日到8月9日,蒋介石在永丰舰上陪伴孙中山度过了整整42天。10月,回到上海的蒋介石写下《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孙中山亲自为之撰写序文。这本著述原稿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蒋中正著《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原稿(1922年)

 

  永丰舰事件是蒋介石政治生涯中的重大转机,孙中山对他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称“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死生”。这成为蒋在国民党内崭露头角的重要政治资本。

 

相关附件:

上一篇: 第一个获得大英帝国勋章的中国人

下一篇: 颠沛流离的八千麻袋

您是第 位访客